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云南天麻-古代醫書藥典對天麻藥用的記載
2017-06-19
次瀏覽
來源:本站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將天麻列為治病的神藥,關于天麻藥用歷代本草均有記載:
東漢,《神農本草經》云:天麻味辛、溫。主殺鬼精氣、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
魏晉,陶弘景《名醫別錄》記載,天麻能“消痛腫,下支滿,寒疝下血”;
唐,陳藏器撰《本草拾遺》云:寒。主熱毒癰腫,搗莖葉子傅之。亦取子做飲,去熱氣。
唐,甄權著《藥性論》云:又名定風草。味甘,平。能治冷氣頑痹,癱瘓不遂,語多恍惚,多驚失志。
唐,蘇敬等編著《新修本草》云:五母麻,味苦,有毒。療痿痹,不便,下痢。
五代,日華子著《日華子本草》云:味甘,暖,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鬼疰,蠱毒,通血脈,開竅,服無忌。
宋,劉翰、馬志等著《開寶本草》云:味辛,平,無毒。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
宋,寇宗奭著《本草衍義》云:用根,須別藥相佐使,然后見其功,仍須加而用之。人或蜜漬為果,或蒸煮食,用天麻者,深思之則得矣。
元,李東桓著《藥類法象》云:治頭風,風痰眩暈頭痛。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骨。
金,張元素著《珍珠囊藥性賦》云:味辛,平,無毒。降也,陽也。其用有四:療大人風熱頭眩,治小兒風癇驚悸;祛諸風麻痹不仁,主癱瘓語言不遂。
元,王好古著《湯液本草》云:氣平,味苦,無毒?!断蟆吩疲褐晤^風?!侗静荨吩?/span>: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其苗名定風草。
元,朱丹溪著《本草衍義補遺》云:氣平和,味苦。一名定風草,即此是也。其苗名赤箭。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癇驚及諸虛眩暈,非此不能除也。
李杲:肝虛不足者,宜天麻、芎窮勞以補之。其用有四:療大人風熱頭痛,小兒風癎驚悸,諸風麻痹不仁,風熱語言不遂。
明,徐彥純著《本草發揮》:潔古云:治風痰眩運頭痛。
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云: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藥。《本草綱目》對歷代書籍中關于天麻功效的論述作了總結歸納:“赤箭辛,溫,無毒。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消痛腫,下支滿,寒疝下血。天麻: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久服益氣,輕身長年。治冷氣庸痹,癱瘓不隨,語多恍您,善驚失志。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通血脈,開竅。服食無忌。治風虛眩遠頭痛”。
《素問》:諸風掉眩,皆屬風木。故天麻如厥陰之經而治諸病。羅天益云:眼黑天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今有久服之遍身發出紅丹者,是為祛風之驗也。
明,繆希雍著《本草經疏》云:天麻得土之辛味,兼感天之陽氣以生,故其味辛氣平無毒。大明云:暖。浮而升,陽也。入足厥陰經。厥陰為風木之臟,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皆肝臟為邪氣所克致病。天麻入肝,味辛氣暖,能逐風濕外邪,則肝氣平和,前證自廖矣。肝主筋,位居于下,故能利腰膝,強筋力也。風濕纏住則身重氣乏,能除風濕則身自輕,氣自益也。凡頭風眩暈,與夫痰熱上壅,以致頭痛及眩,或四肢濕痹麻木,小兒風癇驚悸等癥,所必須為藥。
明,陳嘉謨著《本草蒙筌》云:味辛,苦,氣平,無毒。治小兒風干驚悸,療大人風熱頭眩。驅濕痹拘攣,主癱瘓蹇滯。通血脈開竅,利腰膝強筋。諸毒癰疽,并堪凋愈。再考赤箭,原號定風。益氣力強陰,下支滿除疝。殺鬼精蠱毒,消惡氣腫癰。謨按:《別說》云:天麻言根,用之由內達外之理;赤箭言苗,用之有自表入里之功。蓋根則抽苗徑直而上,豈非自內達外乎?苗則結子,成熟而落,凡從干中而下,至土而生,又非自表而入里乎?以此而觀,粗可識其內外主治之理也。
明,李中梓著《雷公炮炙藥性解》云:味辛,性平,無毒,入肝、膀胱二經。療大人風熱眩暈,治小兒驚悸風癇,祛諸風、麻痹不仁,主癱瘓語言不遂,利腰膝,強筋力,活血脈,通九竅,利周身,療癰腫。無畏忌。苗名赤箭,主用略同。按:天麻祛風,故入厥陰;去濕,故入膀胱。真有風濕,功效若神。癰腫之癥,濕生熱也,宜亦治之。赤箭用苗,有自表入里之功;天麻用根,有自內達外之理。不宜同劑,反致無功。
明,倪朱謨編等《本草匯言》: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癎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
明,杜文燮,著《藥鑒》云:氣平,味苦辛,無毒。治小兒風癇驚悸,療大人風熱頭眩;祛濕痹拘攣,主癱瘓蹇滯。通血脈開竅,利腰膝強筋。痘毒可解,癰疽堪愈。何者?蓋痘毒癰疽,俱自臟腑而達之表也,此劑有自內而達外之理,苦以制熱,固矣。然熱從何處出也?又有辛以散毛竅,使風熱之毒系悉從毛竅中出也。
明,張景岳著《景岳全書》云:味辛,平,陰中有陽。治風虛眩暈頭眩,眼黑頭痛,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利腰膝,強筋骨,安神志,通血脈,止驚恐恍惚,殺鬼精蠱毒及小兒風癇驚氣。然性懦力緩,用須加倍,或以別藥相佐,然后見功。
明,賈所學撰《藥品化義》:天麻,氣性和緩,《經》曰,肝苦急,以甘緩之。用此以緩肝氣。蓋肝屬木,膽屬風,若肝虛不足,致肝急堅勁,不能養膽,則膽腑風動,如天風之鼓蕩為風木之氣,故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由肝膽性氣之風,非外感天氣之風也,是以肝病則筋急,用此甘和緩其堅勁,乃補肝養膽,為定風神藥。若中風、風癎、驚風、頭風、眩暈,皆肝膽風證,悉以此治。若肝勁急甚,同黃連清其氣。又取其體重降下,味薄通利,能利腰膝,條達血脈,諸風熱滯于關節者,此能疏暢。凡血虛病中之神藥也。
明,龔廷賢所撰《藥性歌訣四百味》中記載“天麻昧甘、能趨頭眩、小兒驚癰、拘攣癱瘓”。
《藥品化義》:天麻,氣性和緩,《經》曰,肝苦急,以甘緩之。用此以緩肝氣。蓋肝屬木,膽屬風,若肝虛不足,致肝急堅勁,不能養膽,則膽腑風動,如天風之鼓蕩為風木之氣,故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由肝膽性氣之風,非外感天氣之風也,是以肝病則筋急,用此甘和緩其堅勁,乃補肝養膽,為定風神藥。若中風、風癎、驚風、頭風、眩暈,皆肝膽風證,悉以此治。若肝勁急甚,同黃連清其氣。又取其體重降下,味薄通利,能利腰膝,條達血脈,諸風熱滯于關節者,此能疏暢。凡血虛病中之神藥也。
清,汪昂著《本草備要》云:宣,祛風,辛溫,入肝經氣分。益氣強陰,通血脈,強筋力,疏痰氣。治諸風眩掉,頭眩眼黑,語言不遂,風濕頑痹,小兒驚癇。諸風眩掉,皆屬風木。肝病不能榮筋,故見前證,天麻入厥陰而治諸疾,肝氣和平,諸疾自廖。血液衰少及類中風者忌用,風藥能燥血故也。昂按:風藥中須兼養血藥,制其燥也;養血藥或兼搜風藥,宣其滯也。古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根類黃瓜,莖名赤箭。有風不動,無風反搖,一名定風草。
清,張璐著《本經逢原》云:天麻《經》名離母,一名定風草,莖名赤箭,辛平微溫,無毒。天麻味辛濃厚,性開屬陽,為肝家氣分藥,故肝虛不足,風從內生者,天麻、川芎以補之。諸風掉眩,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治。小兒驚痰風熱,服天麻即消。天麻乃定風草,久服則遍身發出紅斑,是驅風之驗也。按天麻性雖燥,畢竟風劑,如血虛無風,火炎頭痛,口干便閉者,不可妄投?!侗窘洝费詺⒐砭M毒惡氣者,以其能定風,鎮八方之邪氣也。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者,其性屬陽,陽生則陰長也。
清,陳士鐸著《本草新編》:天麻,能止昏眩,療風去濕,治筋骨拘攣癱瘓,通血脈,開竅,余皆不足盡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經絡血脈之間,舍天麻又何以引經,使氣血攻補之味,直入于受病之中乎?總之,天麻最能祛外束之邪,逐內避之痰,而氣血兩虛之人,斷不可輕用之耳。
清,張志聰著《本草崇原》云:天麻功同五芝,力倍五參,為仙家服食之上品。李時珍曰:補益上藥,天麻為第一。世人止用之治風,良可惜也。
清,黃合繡著《本草求真》云: [批] 宣散肝經氣郁虛風。天麻專入肝。辛平微溫無毒,性升屆陽, 為肝家氣分定風藥。蓋諸風眩掉, 皆屬肝木,肝郁不能榮筋,故見頭旋眼黑,語言不遠等癥。天麻乃辛平之味,能于肝經通脈強筋,疏痰利氣,辛而不燥,得氣之平,則肝虛風作, 自爾克治,故又名為定風葷。若久服則遍身發出紅斑, 是驅風之驗也。是以小兒驚癇, 亦用此昧以治。若使肝虛在血,癥見口干便閉及犯類中等癥者,切不宜服, 以其辛能燥血者故耳。血燥須用養血之劑,則風不除而自去矣。古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清,嚴西亭著《得配本革》云:辛,溫。入足膠陰經氣分。止風虛眩暈,通血脈九竅, 治癇定驚,殺鬼疏痰。有自內達外之功。配川芍,治肝虛頭痛;肝氣喜暢。配白術, 去濕。肝虛則勁,膽不滋養,則風動于中,此肝膽性氣之風, 非外感天氣也。天麻定肝膽之內風,但血虛者,畏其助火,火熾則風益勁。宜于補血之劑加此為使,然亦不可久用,多則二四服而止。
清,張德?!侗静菡x》:天麻氣味,古皆稱其辛溫,蓋即因于《本草經》之赤箭,而《開寶》、甄權諸家,稱其主諸風濕痹,冷氣癱瘓等證,皆因辛溫二字而來,故視為驅風勝濕,溫通行痹之品。然潔古諸家,又謂其主虛風眩暈頭痛,則平肝息風,適與祛風行痹宣散之法相背。使其果屬辛溫宣散,則用以治虛風之眩暈頭痛,寧不助其l騰而益張其焰?何以羅天益且謂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從此知果是風寒濕邪之痹著癱瘓等癥,非天麻之所能奏效也。蓋天麻之質,厚重堅實,而明凈光潤,富于脂肪,故能平靜鎮定,養液以息內風,故有定風草之名,能治虛風,豈同誑語。今恒以治血虛眩暈,及兒童熱痰風驚,皆有捷效,故甄權以治語多恍惚,善驚失志,東垣以治風熱,語言不遂,皆取其養陰滋液,而息內風。蓋氣味辛溫之說,本沿赤箭之舊,實則辛于何有,而溫亦虛言。
清,鄒澍著《本經疏證》云:或曰陽極變陰,發轉為斂,天麻之莖實有焉,宜乎能出陽入陰,為功甚詎,今觀本經別錄所著, 一 若殊狹何哉?曰循環之數,天地僅足自主,不能制物也,火然而難離, 水流而莫返,能使不凈盡無馀,其用已不小,何況水火之相遭,火金之相鑠,馀燼遺碌,珍藏什襲,不令同腐敗者均為棄物,其功邁不大哉?肌肉以火而豐,陰以火而強,力以火而大,氣以火而盛,然皆具往而不返之機,其取義猶赤莖之宜上, 支節不生,而孰知競其所至,轉陽為陰,遂生六棱之實,且不墮他所,仍入莖葉而歸根復命,是其往而能返,謂之益氣力,長陰肥健, 不亦可乎?然則有游子十二圍環其根又何義,夫以環于中而言,則脾胃也, 十二而言,則臟腑之數也,經脈之數也。臟腑經脈以氣血而環周身,氣之所歸氣海也,血之所歸血海也,氣旋繞于上則支滿,旋繞于下則為惱氣,血離而旋繞他所則下血,氣血并而旋繞他所則癰腫, 皆疲削陰痙無力少氣之根,得歸其所當歸,不旋繞其不當旋繞,則不特益氣力,長陰肥健,且消癰腫支滿項下血焉。是本經述其正面,別錄抉其底蘊矣,主蠱毒惡氣者,憚正氣不助為虐,是取其功用,殺鬼精物者, 彤矢為陰類所畏,是取其形象也。天麻在方書云療風,惟羅氏謂其治風,大明謂其助陽氣,兩說不相謀,果孰是耶?夫人身惟陰陽臺和以為氣,而風木由陰以達陽, 故陰虛則風實, 陽虛則風虛,助陽氣者正所以補風虛也,是故虛風為病,有緣于清陽不升,蝕陰不降,致肝木生發之氣不得暢而生者;有因脾胃有病,致土敗木梅而生者。天麻為物,根則抽苗直上,有自內達外之理,苗則結子下歸,有自表入里之象,即其有風不動,無風自格,乃暢其風之郁而不使濫,靜鎮其風之變而不使群動,暢風郁,乃自內達外之功,鎮風變,乃自表入里之效,就其 往 來而已,能使靜作動返動為靜,是其功用斷在根而不在苗。風為六氣之首,人身元氣通天之本也,元氣出于地,風化即與之并育并行,故其治小兒驚氣風癇(開寶),眩暈頭痛(元素),皆風虛之不能達于陽也,可謂自內達外,然亦不外乎自表入里之體;其治諸風濕痹(開寶),冷氣召痹癱絕不隨(甄權),可謂自表入里,然即具有自內達外之用。是則天麻之用,殆亦侈乎,所云木乘土虛,是木居其實矣,何以亦曰風虛?蓋胃者五臟六腑之本,食氣入胃, 首即散精于肝,中土虛則風木之化源傷,可不謂風虛乎?就風氣之能達,是為宣陰,挽風氣之能回,是為和陽,和陽則所謂自表入里者也, 宣陰則所謂自內達外者也。
清,陳士鋒著《本革編》云:天麻,味辛、苦,氣平,無毒。入肺、脾、肝、膽、心經。能止昏眩,療風去蝕,治筋骨拘孿癱瘓,通血脈,開竅,余皆不足盡情。此有損無益之藥,似宜刪去。然外邪甚炔,變塞于經絡血脈之間,合天麻又何以引經,使氣血攻補之味,直入于受病之中乎。故必須備載。但悉其功用, 自不致用之之誤也??傊?,天麻最能祛外來之邪,逐內閉之痰,而氣血兩虛之人,斷不可輕用耳?;騿柼炻槭廊硕嗾渲?,何先生獨戒人以輕用乎,曰:余戒人輕用者, 以天麻實止可祛邪。無邪之人用之,未有不受害者也。余所以言其功,又示其過,慮世之誤用以損人也。
清,姚瀾著《本草分經》云:辛,溫。入肝經氣分。通血脈,疏痰氣,治諸風掉眩。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歷年各版均以天麻為名收載:“平肝息風止痙。用于頭痛眩暈, 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近年有將天麻用作高空飛行人員的腦保健藥,增強視神經分辨能力; 日本用天麻治斤老年性癡呆,總有效率達81%。尤其是隨著天麻改善學習記億與抗衰老作用以及對免疫系統的作用的藥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天麻的用途越來越廣。
《全國中草藥匯編》記載,天麻“主治高血壓、眩暈、頭痛、口眼歪斜、肢體麻木、小兒驚厥等癥”。一些名醫把天麻的作用歸結為“三抗、三鎮、一補”,即抗癲癇、抗驚厥、抗風濕,鎮靜、鎮痙、鎮痛,補虛。近年來,對天麻的醫療保健作用不斷有新發現。將天麻用于高空飛行人員,作為腦保健藥物,可增強視神經的分辨能力;日本用天麻治療老年性癡呆癥。